新闻中心

猪痢疾简介

本病又称血痢、黑痢、粘液出血性下痢或弧菌性痢疾。本病为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,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疾病。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出血性炎症,有的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炎症,临床以消瘦、腹泻、粘液性或粘液血性下痢。 
    一、 流行病学 
    猪痢疾在自然流行中除猪以外其它畜禽不见发病。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,但7—12周龄的小猪发生较多。小猪发病率、病死率比大猪都高。 发病率75%,病死率5—25%。病猪和带菌猪排粪便带大量菌体,污染周围环境、饲料、饮水、用具均能通过消化道感染。无明显季节性,但以4—5月和9—10月发病较多,流行缓慢,持续时间长,且可反复发病。变换饲料、阉割、运输、拥挤及寒冷、过热或环境卫生不良等诱因都是本病发生的应激因素。 
    二、临床症状 
    潜伏期长者2—3个月,自然感染多为1—2周。 
    急性见于流行初期,不见症状突然死亡,随后出现病猪,废食、剧烈下痢,粪开始呈灰黄软状,随即水泻。重病例1—2日间粪便充满血液和粘液,腹疼,体温稍高,精神沉郁,肛门松驰,粪便失禁,有腥臭味,眼球下陷,抽搐死亡,病程12—24小时。 
    急性多见于初、中期,病初排软粪,继则含有大量半透明粘液使粪呈胶冻状,多数含有血液、凝血块及咖啡色或黑红色脱落的粘膜组织碎片。食欲减少、口渴、腹痛、逐渐消瘦,病程7—10天,有的死亡,有的转为慢性。 
亚急性型和慢性型,多见于流行的中后期。下痢时粪中有黑红色液和粘液,里急后重,反复发生,消瘦、贫血、食欲减退、生长停滞。少数康复后经一定时间又复发,甚至多次复发,甚至死亡。病程亚急性2—3周,慢性4周以上。 
    三、病理变化 
    病变局限于大肠,回盲结合处尤其明显,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。急性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。大肠、盲肠粘膜肿胀,并覆盖着粘液和带血块的纤维素。肠内容物软至稀薄,并混有粘液、血液和组织碎片。直肠粘膜肥厚,大肠粘膜表面坏死,形成假膜,呈麸皮样,剥去伪膜露出糜烂面。肠系膜淋巴结肿胀,切面多汁。 
    四、诊断 
    因本病具有特征性流行规律,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,在排出类症的前提下,易作出初步诊断。 
鉴别诊断:应注意与猪副伤寒(沙门氏菌病)、传染性胃肠炎、流行性腹泻、轮状病毒、胃肠炎等病鉴别。实验室诊断:方法有病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定,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及凝集试验等。 
    五、防制 
    1、严禁从疫区引进生猪,必须引进时,应隔离检疫2个月。 
    2、在无病的猪场,一旦发现病猪,好淘汰、清扫、消毒并空圈2—3个月。有报告介绍,对病猪群采用药物防治。实行全进全出的单一饲养制,结合清除粪便、消毒、干燥及隔离等措施,可以控制本病和净化猪群。 
    3、药物治疗:用0.5%痢菌净每千克体重2—5毫克肌注,12小时1次,连用3—5天,一般症状轻者用药一次见效,该药对猪痢疾病有明显疗效。没有痢菌净药时可考虑下列药:四环素族每吨饲料100—200克,连喂3—5日或氯霉素、庆大霉素、链霉素均可,同时结合症状,采用补液、强心等治疗。 

产品分类 Product Categories

全国热线电话

0510-83127717